刚经历一夜台风“韦帕”的暴雨袭击,漳州地区的通信网络不但险些“瘫痪”,却在短短24小时内被拉了回来,整整92.8%的核心通信恢复——这一组数字在深夜电闪雷鸣里,着实让人松了口气。
背后,是无数通信人顶风冒雨、彻夜未眠的身影,和紧锣密鼓的一场生死保卫战。
老百姓对于通信的依赖早已到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地步。
打电话、救援、安置点联系家人、政府调度,样样都得靠这根“看不见的线”撑着。
不过你可能很难体会,在台风肆虐的时候,哪怕是接通一个电话,其实都挺不容易。
7号台风“韦帕”刚刚压过漳州时,暴雨倾盆直下,大街小巷一片汪洋,交通变得断断续续,地势低的几处早就听说水漫金山。
偏偏重要机房、基站多数都设在城区、郊区低洼处,险情压根不挑地方,来了就是“全覆盖”。
这时候,漳州电信的应急响应机制简直成了救命稻草。
有点像平常演练已久的消防队,一声警报,所有人集结,预案、分工、调度全都压上去。
抢修突击队早早进驻重灾区,主干道路一刚解封,1小时之内全队撒开,拎着检测设备、扛着油基发电机、连夜钻进积水或塌方的现场。
其实到处电闪雷鸣、沟渠里水流成河,扛个发电机和修光缆的场面挺硬核的。
政府的应急指挥、医院、安置点,这一类地方优先秒接通,越是极端时刻,越见高下——这是底线,更是良心活儿。
短短一个昼夜,十支抢修队像打仗一样转来转去,总共派上52人次,调来35辆应急车、21台供电油机。
那天夜里要是有人在马路旁看见一串红色尾灯,十有八九是他们。
最长的一条光缆干脆直接铺在大水旁,在泥里泡着修复熔接。
机房门口,一字排开的沙袋,走廊里防水布、抽水泵嗡嗡响。
一边是电信人苦着脸计算着分分秒秒的停机损失,一边是用户急得直跳脚——只有全部核心基站恢复正常,城市的心脏才真能重新跳起来。
安全防护这块,做得其实严密得让我有点意外。
每个人都配齐了“六小件”:安全帽、救生衣、反光背心、防水手电、救生哨、急救包。
一天两次人员清点,交接流程细致到每个名字。
这倒不是多余,暴雨天象里时时有险情,风大水急时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酿成不可逆事故。
还好,这一轮下来,没有人受伤,这点值得高兴。
通信设施的防水、防洪、加固,平时也许不觉得要紧,可当灾难真降临的时候,才知道“小动作”能顶大用。
98处机房追着水位临时加高,42处的孔洞赶在涨水前封死。
雨一停,近40座通信机楼的屋面清扫、排水沟疏通都跟上,这一套组合拳忙得底下一地汗。
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,是一个基层小队员的朋友圈。
他发了张凌晨4点的照片,人站在齐膝深的水里,手握熔接枪,一排灯光打在积水里泛着银光。
配的文字是:“等雨再大,信号也不会断”。
这样朴实的话,哪怕只是随口一说,在台风夜里,看着真会湿了眼眶。
这大概也是为什么,很多电信工作者都喜欢把“人民邮电为人民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。
放眼全国,这样的抢修和坚守远不止漳州一处。
几天前,河南移动、联通和电信才在凌晨联合搞了一场跨运营商的代通应急演练,模拟极端情形下快速抢修,彼此切磋配合流程。
这种行动能力的背后,其实也是行业多年来对于极端灾害应对力的不断提升。
辽宁移动在暴雨来临之前也是一样——检查、加固、巡检、物资统统备好,真正打起仗来,全省上百支抢修队伍火速投入,有条不紊。
从行业整体的数据看,比如GSMA发布的报告:2024年,移动通信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已达6.2%,到2030年更有望升至8.3%。
通信设施如今对于经济社会有多重要,可见一斑。
技术飞速发展也让这条生命线日趋强壮。
在刚结束的202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,中国移动一系列5G-A的创新被热炒,典型业务时延降低20%、能耗也省下4%-9%。
以后遇到极端气象,只要有智能网络、算力调度和更柔性优化技术支撑,可能抢修和恢复能力还会更进一步。
相信用不了几年,大家在台风夜里焦虑“信号中断”的时刻会越来越少。
但回到漳州的这场暴雨。
最让人感慰的是在最难熬的那个晚上,通信“断联”的恐惧并没有蔓延。
抢修人员的勇敢,调度指挥的严密,街头巷尾那些亮着的小红灯和救援车的轰鸣,都成了大家心里沉甸甸的底气。
生活本就如此:危机总会来袭,但只要有人挺身而出,把守一条通道,点亮每一束微光,我们才敢说,“没什么过不去”。
细想下来,这样的应急争分夺秒,既是技术也是人的较量。
每一次灾害,无数细密的准备都不是白费,相互协作、目标一致才是真正拉得动城市生命线的动力。
漳州电信人的坚守,只是千千万万通信人中一个缩影,每一次他们挺过去,都是城市恢复力和社会韧性的一次集体炼金。
期盼未来的暴雨来临时,这些经验和情谊都能结出更多果实,让沟通永不断线、生命线始终在线。
台风夜已渐远,城市的信号灯重新亮了起来,大家的心——也都慢慢安定下来。
配资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