伟人的伟大之处,恰恰在于即便身居高位,依然与普通人民同甘共苦。在那个硝烟弥漫、战火纷飞的年代里,领导人与士兵们吃同样的饭、住同样的屋,没有任何架子。比如朱德的那根扁担,就是最生动的写照。尽管大家都心疼朱德不愿让他亲自挑粮,但朱德坚持不搞特殊待遇。扁担被藏起来后,他便自己动手制作一根新的,照样挑起担子干活,展现了难得的谦逊和坚韧精神。
除了朱德老总,毛主席同样平易近人。即使建国以后,他依旧穿着打了补丁的袜子,无论何时何地,都像对待亲兄弟一样与战友们相处。有一次下午,毛主席突然走访萧劲光家,笑着说:“萧司令,有饭吃吗?我过来吃饭了。”萧劲光一听,顿时慌了手脚,因为根本没准备任何饭菜,不知道该如何招待主席。他看向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,工作人员表情认真,表示主席不是开玩笑,是真的要来吃饭。见萧劲光紧张兮兮,主席反倒笑了起来:“有没有辣椒?我就吃辣椒拌饭就行了。”
毛主席虽然不介意吃什么,但毕竟是国家主席,不可能让他吃得寒酸。萧劲光只好赶紧与工作人员商量准备菜肴。主席却摆手表示:“不用太讲究,能吃饱就好。我们来聊聊工作吧。”其实主席提出谈工作,也是给萧劲光他们争取准备饭菜的时间。不得不说,毛主席心思细腻,既关心人,也注重效率。
展开剩余62%萧劲光吩咐手下忙着准备饭菜后,便和主席开始讨论海军现状。毕竟主席此行目的并非单纯来蹭饭,而是专程了解军事情况。萧劲光介绍海军现有二十万人,毛主席却认为人数太多,应该精简,将重点放在武器装备上。对海军来说,装备先进比人数多更为关键。主席还鼓励萧劲光多向当时的“老大哥”苏联学习。那时解放初期,我国武器装备远远落后苏联,学习先进经验势在必行。但毛主席同时强调,不能照搬照抄,必须结合国情走出自己的道路。
两人聊着聊着,饭菜也准备好了,边吃边谈军事工作。主席一直以为饭菜都是萧劲光亲自准备的,实际上萧劲光只准备了鱼,其他菜肴都是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事先准备的。这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工作人员原本不知道主席会临时来访,饭菜早已备好;二是当时国家局势依然紧张,领导人饮食必须格外谨慎,防止给敌对势力留下把柄。
主席能够随意来萧劲光家中用餐,既体现了毛主席的亲民作风,也显示出萧劲光与主席之间深厚的信任和关系。萧劲光生于1903年湖南,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人。他小时候曾就读新式学堂,后来升入中学。萧劲光与毛主席的结缘始于俄罗斯研究会,彼时他仅17岁。该研究会由毛主席创办,后来毛主席还派萧劲光与其他同学一同赴俄留学深造。
抗战期间,萧劲光一直在主席身边工作,两人关系日益密切。毛主席也十分赏识萧劲光的才能。1938年,萧劲光采用迂回战术成功保卫边区安全;1946年指挥四保临江战役,挫败敌军攻势;1948年率先攻克长春,随后解放沈阳、武汉、长沙等关键城市。
建国后,萧劲光成为开国十大将之一,随后接手海军建设。短短几年间,他创办多个海军军校,不断推动武器装备升级。即使后来苏联停止援助,萧劲光依旧带领海军攻坚克难,突破科研瓶颈,实现自主创新。
由此可见,萧劲光当之无愧地得到了毛主席的厚爱。他不仅才华横溢,更是忠诚可靠。伟人不仅慧眼识珠,更能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亲近人才,这样的品质尤为难能可贵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