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俄乌冲突后,俄罗斯的“胜利”背后:帝国焦土与中国镜鉴
春天的莫斯科,柳絮飘在河面上。有人说今年格外冷清,红场上的鸽子都不怎么叫唤了。2022年那个冬天过去后,每当电视里响起军乐,总有老人低头叹气。我小姨家住圣彼得堡郊区,她说街坊们比以前更沉默,有人悄悄卖掉房子搬去哈萨克斯坦,说是想离前线远点。
顿巴斯平原,那些本来该种向日葵和小麦的黑土地,如今全是弹坑和铁锈斑斑的残骸。去年秋天,我一个做矿业咨询的朋友给我发了张照片,是卢甘斯克某个废弃矿井边上的临时墓地。他感慨,这片地方自19世纪就没消停过——从沙皇到苏联再到现在,每一代人都在这里埋下自己的伤痕。
普京站在克里姆林宫高台上宣布“特别军事行动目标基本达成”的时候,电视画面切换很快,但没人注意他身后的幕布微微晃动。一位老记者后来喝酒时嘟囔,“这场仗打下来,就像用祖传金表换了一堆生锈螺丝。”俄东四州归入版图,看似收获满满,其实麻烦才刚开始。
道义这玩意儿,说起来虚无缥缈,可丢起来比钱包还快。乌东那些城市,从马里乌波尔剧院废墟到赫尔松港口,被炮火反复洗礼;当地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地下室,上课铃声变成防空警报。有村民私下讲,今年春耕又推迟了,因为田野还埋着未爆炸弹。他们盼着和平,却不敢出声,只能靠自家腌菜熬日子。
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挥舞制裁大棒不是一天两天。从被冻结6000亿美元外汇储备,到连伏特加出口都要偷偷摸摸绕路运往中亚。这事儿让我想起90年代初,我舅舅带货去白俄罗斯卖鞋,一夜之间卢布贬值,全车货赔得精光——历史轮回,总让人猝不及防。
G20峰会早已没了普京的位置,就连金砖会议也只给他个远景镜头。据塔斯社一位退休编辑讲,现在国际新闻部招新,都要求懂中文、阿拉伯语,因为欧洲那边的信息越来越难拿到了。“我们曾经以为自己能跟世界谈条件,现在发现只能跟自己较劲。”
最扎心的是北约东扩那档子事。本来想着挡住芬兰瑞典就算稳住阵脚,结果倒好,人家直接递交申请书,还顺利通过。在赫尔辛基开出租车的大叔说:“我们小时候怕苏联,现在只担心油价。”地图上多出来3800公里钢铁长城,把俄罗斯堵得死死的,加里宁格勒简直成孤岛。
国内经济表面风光——GDP增长4.1%,工厂烟囱冒烟。但谁细看谁知道,下塔吉尔坦克厂24小时三班倒,却把伏尔加汽车厂挤垮;导弹装配工工资翻番,小学老师却买不起牛奶肉食。有一次我问堂哥,他当兵回来准备考大学,他苦笑:“现在学校少一半同学,不是在前线就是跑国外去了。”
人口问题更棘手。今年生育率跌破1.2,据莫大人口研究所内部统计,比二战末期还惨烈。一些村庄已经空了一半,大龄剩男聚集酒馆打牌,有姑娘愿意嫁出省都是稀罕事。老医生李娅娜抱怨诊所缺药,“以前药品短缺顶多等几周,现在有病只能扛。”
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?除了短暂的新领土,还有源源不断的新伤口。这让我想到隔壁村老赵常挂嘴边的一句古话:“地皮越厚,人心越薄。”占来的土地终究要用血泪维系,没有根基只是负担而已。
中国人常讲慎战、善战。我爷爷解放前参过军,他总念叨一句话:真厉害的人,从不开第一枪。他觉得正义是护身符,也是底气所在。“你看俄国,这次把‘北约威胁’挂嘴边,可道理撑不住证据,全世界信服的不多。”他说,“咱中国做事不能这样糊弄,要让别人服气才行。”
战略布局也是门学问。当年围棋高手吴清源总爱落子无声、不争眼前寸土,而是谋定全局。我读史料看到俄军为了抢巴赫穆特拼命,却反而让对手喘息重组。这提醒咱们:遇事别急躁,更不能因小失大。不管台海还是别处,该稳的时候一定要稳,让时间帮忙,自然水到渠成。
至于未来嘛……记得去年夏末,我陪父亲回山东老家扫墓,道旁杂草丛生,一辆破拖拉机停在田埂上。老人们坐树荫下聊天,一个退伍兵抽着旱烟,说起邻居孙子的婚礼推迟,因为男孩去了海外工作。“世道变啦,”他说,“但活法还是一样——踏实种地,好好念书,不惹祸,也不怕祸找门来。”
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。
部分细节参考《新欧亚大陆史》《2023年全球安全报告》及相关媒体访谈记录,如塔斯社编辑言论、莫大人口研究所数据等生活化信息穿插于文中。如需进一步核查,请查阅原始档案与官方通告。
配资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